项目介绍

      为贯彻全国教育大会“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指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和《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发改社会〔2019〕1558号)任务部署,在产教融合领域探索开发学校劳动实践教育的数字化评价平台,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筑基于职业场景和真实生产任务的劳动实践教育的评价新全景,打造服务学习者职业体验的智慧学习工场。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授权老九匠国际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运营和维护“职业体验智慧学习工场”,具体包括以下功能:

 

      (一)基于智慧学习工场,推动专业素养和劳动素养的评价衔接平台。

      推动实现学校劳动素养与专业人才素质的共融共通。专业教育以专业性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劳动教育不能完全脱离专业教育而存在,平台应该在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实现劳动素养的培养,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中考察劳动教育的成效。平台应该引导学校劳动教育对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梳理和构建方案,保证劳动素养纳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劳动教育评价标准与专业教育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相一致。

 

      (二)基于智慧学习工场,实现“学校—社会”有效协同的育人与评价的机制平台。

      应该引导建立起“学校—社会”协同育人与评价的有效联动机制。随着各类专业学习、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活动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与社会机构发挥的育人功能在逐渐凸显。平台应该是建立起“学校—社会”内外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平台应引导学校作为育人基地,承担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评价责任,也引导社会各机构积极发挥育人评价的重要作用,切实承担起对劳动教育的评价责任。

 

      (三)基于智慧学习工场,构筑“监测—反馈—导向”的良性动态评价模式平台。

      应该实现动态性评价中的定期监督,全程跟踪评价,可以帮助发现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以评促改的功能。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根据该年级或者学期的培养要求和目标考察劳动素养的效果,通过学校、社会与个人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模式监测和反馈学生在劳动素养方面的获得与不足,为后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提供调整的依据。

 

      (四)基于智慧学习工场,打造兼容培养目标、可拓展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

      从整个专业育人评价体系的良性发展过程来看,动态性评价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效果的追踪和反馈上,进一步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模式的创新等,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为构建全面育人与评价体系提供依据。平台所涵盖的评价指标必须是相对科学稳定的,尊重劳动知识技能等客观指标的合理性;同时也应该是灵活的,尊重劳动素养的经世致用、与时俱进。通过人才培养效果追踪中的反馈可以促进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创新与良性发展。

快速导航